栏目分类
你的位置:买球·(中国)APP官方网站 > 新闻 >
《江城日报》2025年7月18日4版
我市西团山文化古迹是东北地区首个原始社会青铜器时期的考古发现,距今约3000年。该古迹是征询松花江流域古代闲雅的舛错载体。西团山文化古迹是新中国竖立后在紧要考古发掘工程中第一个被定名的文化古迹。西团山文化的极度符号是石棺墓葬和陶器。西团山文化揭示了松花江流域古代社会的组织结构和坐褥生活方式,古迹中出土的文物,如石斧、陶鼎足、青铜短刀等,反应了那时华夏地区与东北地区的文化互动与会通。
一
西团山文化古迹位于我市船营区清翠乡吉兴村西团山上,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约40米,北面、东面坡度较陡,南面、西面坡度较缓。西团山古迹包括生活居址和坟场两部分。
西团山文化展陈馆通过“西团山古迹的发现与西团山文化定名”“西团山文化的散播”“丰富而独具特质的西团山文化”“西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四个部分的展览践诺,以及打制石锄、陶鼎足、陶纺轮、青铜短刀等成列品,再现了西团山文化聚落的坐褥生活图景。2001年6月25日,西团山文化古迹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寰宇重心文物保护单元。
张开剩余88%西团山文化古迹的西南坡散布着较多的石、陶文物,为墓葬区。墓葬区南北长约100米,东西宽约40米,总面积约4000时时米,与其相邻的西岗是居住区。
从西团山文化古迹所处的当然环境看,西团山东谈主大多在曙光、邻水、宜居的坡岗上构筑居所,居住址为深地穴式、半地穴式和浅地穴式,既能留意禽兽的侵袭,也不错阴事当然灾害。
西团山石棺墓所用石材多是花岗岩,在砌筑形式上有板石立砌和块石垒砌。板石立砌墓大多有副棺。副棺是在墓室的尾端、正前线或一侧,另砌的特地甩掉随葬陶器用的小棺。副棺与主棺相流通。这两种类型的石棺,有的有板石铺成的棺底,有的则径直将墓的底壁建在风化的花岗岩上。不论何种类型的石棺,均埋在山坡地表以下,最深可达两米傍边,大地齐不见封堆。板石立砌墓和块石垒砌墓两者的数目差未几相配,基本上可分为三种组成式样:长方形、有副棺的石棺墓,长方形、无副棺的石棺墓和近方形的小石棺墓。
西团山文化古迹的地层情况是:第一层为表土层,含植物根须,厚约20厘米到30厘米,即当代耕土层;其下为第二层,是黑土层,厚约60厘米到100厘米,含石、陶坐褥用具和生活用具,并发现了红烧土,解释黑土层是文化层;黑土层以下是第三层,是黄色砂粒原生层,石棺墓都在这一层。西团山文化古迹的石棺墓和生活居址,为东北地区青铜器时期的文化征询提供了舛错贵府。
二
早在6000年前,吉林地区就有东谈主类当作。我市市郊七家子西山、虎头砬子、松花湖畔张家湾以及永吉县星星哨都发现了新石器时期古迹。约3000年前,吉林地区参加西团山东谈主生活的时期,西团山时期运行的时辰大体相当于西周初年到春秋初年。此时,华夏地区已参加跟班社会,而地处东北地区的西团山东谈主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父系氏族社会的初期阶段,即青铜器时期。
考古学家李文信曾在20世纪30年代对西团山文化古迹进行过历练。1947年,东北民主联军伏击吉林城,小心吉林城的国民党戎行在吉林城西南派别西团山挖掘堑壕,以至山中数十处石棺古墓显现。西团山文化古迹由此引起考古学界防卫。从1948年9月运行,考古职责者屡次在西团山历练,发掘了多座石棺墓,发现了大都的东谈主骨、猪骨、石器、陶器等青铜器时期的文物。
1950年9月,以考古学家裴文中为团长的东北考古发掘团竖立,赴西团山历练。这是新中国竖立之后进行的第一次抢救性紧要考古发掘工程,西团山墓葬也被考古学家定名为“西团山文化”。此次考古发掘工程后果惊东谈主,共计发掘墓葬19处,出土的文物有石斧、石锛、石刀、陶罐、陶壶、陶钵、陶碗、陶三足器等。西团山文化古迹石棺墓随葬品的摆放位置与组合有一定的端正,白石管、野猪牙饰物多放在墓葬者的头胸隔邻,石斧、石刀、石镞多放在墓葬者的盆骨和股骨右侧,陶壶、陶罐、陶碗多放在墓葬者的阁下或副棺中。
西团山文化古迹是约3000年前东起张广才岭的威虎岭,西到伊通河与东辽河流域,南到辉发河、饮马河、伊通河上游,北到拉林河区域内青铜器时期的文化代表。
经东谈主类学家对西团山石棺墓葬东谈主骨的测定,西团山东谈主为北亚蒙古东谈主的通古斯族。通古斯族又包括肃慎、夫余两巨室系。对于西团山东谈主的族属,现在学术界的见识尚不一致,大多数学者倾向于以为,西团山东谈主属于肃慎族濊貊东谈主。西团山东谈主的坐褥生活中既有渔猎,也有农耕。约3000年前,他们就在吉林这块庞大的大地上播下了文化的种子。
三
青铜器时期,吉林地区已有农耕、饲养、渔猎、采集等农业坐褥当作和编织、陶器、石器的加工制造,迟缓造成的坐褥生活中心区域外延至吉林省、黑龙江省的一些地区。我市除了有西团山文化古迹除外,在丰润区前二谈乡马相村狼头山、龙潭区江北乡寡人子村猴石山和哈达村长蛇山、船营区清翠乡下洼子村骚达沟等地,均发现了距今约3000年的西团山文化遗存(《吉林市简志》)。
西团山文化主要散播在吉林省的吉林地区和长春地区,四深谷区的个别县(市)也有西团山文化的散播。频年,在黑龙江省五常市砂河子镇西山也发现了西团山文化的石棺墓。收尾1986年,在吉林地区发现西团山文化古迹273处,在长春地区发现西团山文化古迹123处,总共396处。此外,在四深谷区还发现了含西团山文化特征的古迹27处。经过肃肃计帐发掘的西团山文化古迹有22处,其中有的场所计帐发掘过两次到三次。计帐发掘地点主要集中在吉林地区,共发掘居住址数十处,墓葬数百座,赢得各类出土文物数千件。出土文物所反应的原始手工业有石器、玉器、陶器、骨角牙、木器、纺织品和青铜器的制作。出土的较珍稀的文物有:猪首石雕(双河镇),玉石坠(骚达沟),玛瑙管(长蛇山),陶猪(猴石山),野猪牙饰(西团山),五边六孔骨饰(骚达沟),骨锥、角锥(杨屯大海猛),木环(星星哨),麻布残片(猴石山),毛织巾(星星哨),小铜镜、缕孔菱形饰(猴石山),铜钏、包铜片木梳(星星哨)等。
大都的文化遗存揭示出西团山文化的基本特征:石器多为磨制,少数为打制,个别有压制的,其种类有斧、锛、凿、锄、铲、刀、镰、磨盘、磨棒、杵、镞、矛、剑、有孔石球、环状器、有孔石锤、敲砸器、研磨器、砺石、网坠、纺轮、猪首石雕和细石器等。从器形上看,以长身棒状石斧和平背弧刃双孔半月形石刀最富足特质。陶器都是手工制作的素面夹细砂陶。陶器呈玄色的年代较早,年代稍晚的多为红褐色或灰褐色,面貌斑驳不匀。陶器的器形有鼎、鬲、甑、钵、碗、杯、盅、盘、豆、壶、罐、盆、缸、瓷、舟形器、纺轮、网坠和陶猪等,其中以圆底外撇锥足鼎、浅袋外锥足鬲和桥状横耳高颈壶最富特质。青铜器多为微型器物,有刀、斧、剑、矛、铁、扣、连珠形饰、勾形饰、片形饰、泡形饰、缕孔菱形饰、小镜、鱼钩和包铜片木梳等,其中以长方扇面刃斧、弧背曲刃柄下带锯齿的青铜刀最有代表性。纺织品有麻布残片和羊毛与狗毛夹杂织成的毛巾。玉器有玉坠、翠坠、玛瑙管和玉斧等。此外,还有凝灰岩制成的白石管,也很有代表性。墓葬主淌若板石立砌和块石垒砌的石棺,此外还有土圹墓和瓮棺葬,基本为单东谈主一次葬。墓的排列方式是因山就势,墓葬者多数头朝山顶,脚向山麓。主棺除外带副棺(或称附棺)的随葬陶器多置于副棺之内,无副棺的随葬品多置于主棺内。随葬品多是坐褥用具、盛器和饮食用具等。在随葬的坐褥用具中,男女有别。葬具的大小和随葬品的质料与数目收支相比悬殊,反应了氏族成员之间贫富分化一经很彰着。字据出土的相当数目的青铜成品,止境是制造青铜器的范模和唯有在西团山文化中智商见到的青铜器物,如造型古朴、刀身较短(约长10厘米到15厘米)、刃部强烈、多用于狩猎或日常切割的青铜短刀,包括耳饰、扣饰等在内的纹饰浮松、体现早期青铜锻造工艺的青铜饰品,不错认定西团山文化的性质属于东北地区的青铜器时期文化。
西团山文化的上限可上溯到西周初年,下限到秦汉时期,中间经过近1000年的时辰。这段时辰苟简不错分为早、中、晚三个不同阶段。早期古迹以星星哨古迹、西团山古迹为代表,时期相当于西周初期到春秋初期;中期古迹以猴石山古迹、长蛇山古迹为代表,时期相当于春秋初期到战国晚期;晚期古迹以土城子古迹、杨屯大海猛古迹为代表,时期相当于战国晚期至秦汉时期。
四
西团山文化的源泉是吉林省中部地区的新石器时期文化,西团山文化与这一区域内的新石器时期文化有着采取相关。此外,毗邻地区的其他新石器时期文化在西团山文化的造成历程中也可能对其产生过影响。
辽宁省东北部青铜器时期文化同西团山文化之间存在着彰着的共同性,如新乐表层文化、高台山(表层)类型、抚顺地区早期青铜器时期文化的很多身分,被调和在西团山文化中。
有学者指出:“辽东地区以千山山脉为界,分为下辽河流域和辽东半岛区。其中下辽河流域属于新乐文化、偏堡文化、高台山文化遗存散播区域。不错看出,它们向东朔标的松辽平原发展的趋势要大于向西发展的趋势。”除上述青铜器时期文化外,华夏地区的西周文化、东周文化对西团山文化也产生过舛错的影响。考古职责者刚发现西团山文化遗存时,第一眼就认定西团山文化是中华英才的史前文化之一。
西团山文化的下限与夫余东谈主开国的年代(公元前2世纪)联贯接。从地层看,西团山文化遗存的表层为夫余文化遗存。在两种文化相交处,往往出现西团山文化与夫余文化相互混杂存在的表象。被很多考古学者认定为夫余文化的榆树老河深中层文化和桦甸西荒山、磐石梨树上屯的文化遗存中,也含有诸多西团山文化身分,反应出西团山文化最终被夫余东谈主愚弄,并变成夫余文化的组成部分。
五
西团山文化散播边界内,既有如波澜似的低山丘陵,又有宽绰轩敞的平原沃野,还有散乱有致的江河湖泽。这种复杂的地舆环境,为西团山东谈主获取生活贵府和进行坐褥当作,提供了优胜的条目。在西团山文化遗存中,出土最多、占比重最大的是农业坐褥用具,如石斧、石刀和石锄。这有劲地解释,那时的农业坐褥在整个经济规模一经居于主导地位,宗旨农业的主要时间已由“刀耕火种”阶段参加“锄耕”阶段,栽植的主淌若栗(谷子)、黍(黄米)一类的作物。1980年,在那时的永吉县杨屯大海猛第一期文化古迹(青铜器时期文化)第5号居住址出土的一件陶缸中,发现了豆形碳化物,经决然为大豆的属类。由此可知,大豆亦然西团山东谈主栽植的主要食粮作物之一。
跟着农业发展,西团山东谈主的六畜饲养业也相应地发展起来。从发现的六畜骨的类别分析不错得知,西团山东谈主饲养的六畜主淌若猪,此外还有羊、马、牛等。大都的渔猎用具反应出,那时的渔猎当作相比延续。从网坠、鱼镖、鱼钩的发现可知,那时哺养的形式相比万般化。从出土的野猪牙、鹿角、狍角、鸟骨和啮齿类动物的死尸不错阐明,野猪、狍子、鸟、啮齿类等动物都是西团山东谈主捕猎的对象。考古贵府解释,采集当作在西团山东谈主的整个经济当作中长久占据一定地位。在猴石山、杨屯大海猛居址中,分手发现了碳化核桃壳、榛子壳等,解释这些果实是西团山东谈主从事采集当作的对象。
从西团山文化古迹发现的文物看,西团山东谈主制造了各式功能的用具,其中有效于狩猎的石镞,用于农耕的石刀、石斧,用于渔业的网坠。他们在从事农耕的同期,也学会了通过渔猎来升迁生活质料。那时,已有了明确的社会单干。从残存的陶片及文物的器型和纹饰看,西团山东谈主在肃肃实用的基础上,一经产生了审好意思追求,从中不错感知西团山东谈主朴素的精神世界。
西团山文化的早、中、晚期,基本上相当于父系氏族社会的早、中、晚期,运行向闲雅时期的门槛跨进。
江山永劫,薪火相传。西团山文化古迹对征询东北地区家庭的发源、特有制的发源、原始社会轨制的演变进化和东北各少数民族的繁殖繁殖、文化传承,都具有舛错的价值,是我市珍稀的历史文化遗产。
作家 宋殿华
(图片由宋殿华提供)
起源:江城日报
裁剪:王蕾足球投注app
发布于:北京市